啃書代表是在閱讀時,針對自己有幫助的片段,做反思與紀錄,如想閱讀完整知識建議還是購買完整書籍 :P

always center.

Chatbot 的機會與未來

近年來 Chatbot 技術興起,使用者下載App意願降低,加上各大平台也開始推出聊天機器人Api串接,開始越來越多應用出現,交互介面已經從傳統的App點擊互動,轉變為對話互動,也因為 Chatbot 依附在各大平台上 e.g Line/Facebook…等,推廣上也較容易,再加上自然語言分析技術日漸成熟,越來越多的AI服務可以應用,可以想像成百上千的 App 會逐漸轉為 Chatbot。

在設計 Chatbot 時,要時刻記得對話交互是手段而非目的,要通過最簡單的互動方式讓使用者獲取服務,而最簡單的交付方式不一定要用對話,這時就能透過圖形化介面與人工接入流程來替使用者完成目標,且應該時時刻刻去觀察使用者的心理變化,觀察上下文,是否造成迷路,觀察對話節奏是否合理,逐步的調教與優化流程,讓重複性的任務交給Bot引導來完成。本書提出軟體開發的生命週期,提供給產品設計師在規劃 Chatbot 產品時一個指南。

思考一下產品定位,定義產品邊界

Chatobt 的應用情境大概可以分為開放領域 (open-domain) 或封閉領域 (closed-domain) 兩大類,開放式大概沒有限定主題,像Google助理或者 Siri 這種問什麼都自由對話,這實踐起來也較困難,而封閉式通常會限縮在一定的場景下,也就是 Chatbot 的輸入輸出是有限的,譬如訂位為在線客服/教育/個人助理,跟這幾個任務無關的事項,就引導客戶能目前能完成什麼事情,僅針對該領域,結合商業.產品.運營,針對領域場景優化交互內容。

以應用市場角度來看,可以將 Chatbot 定為四類:

  1. 陪伴型: 自由回答,譬如兒童陪伴類的Bot
  2. 商務型: 協助企業完成商業任務Bot,譬如 Github 推出 Hubot 來完成跟 DevOps 有關的相關任務
  3. 資訊型: 讓使用者獲取新聞類的訊息,譬如疾管家
  4. 指令型: 透過指令來讓Bot完成一些任務,譬如串接智能家電打開電燈/電視

在設計 Chatbot 前,先思考一下產品定位,把商務型的bot對話設計成像陪伴型,只會讓人感覺到這個Bot很不智能,什麼都不會,造成極差的使用者體驗

流程設計應專注在完成商業目標及幫助使用者完成任務

影響網站成功的應用程式都有一個共同點,卓越的使用者體驗,Chatbot 可透過以下因素來評估

  • 如何用最少的步驟解決使使用者問題?
  • 能比其他方式更好解決使用者問題?
  • 能否在使用者習慣的平台上運行
  • 用戶獲取 Chatbot 的途徑是否方便
  • 用戶能無門檻的使用 Chatbot

在進開發前,可透過以下的步驟來收斂需求:先有大量的對話腳本,再來繪製流程圖,Chatbot 常見的技術名詞有意圖 (intent) 及 實體 (entity),繪製流程圖避免將意圖跟對話混在一起思考,因對話存在多種可能,故不能只考慮核心場景,故可從對話腳本裡面確定場景與優先及拆出意圖跟實體,e.g 意圖可能從優先級排序會是

  1. 訂火車票 (p1)
  2. 常見問題 (p2)
  3. 天氣查詢 (p3)
  4. 簡單問候語答謝 (p4)

以訂火車票為例,訂票可拆出關鍵訊息:出發時間.到達時間.火車類型.車位.座位

進而拆出實體 (Entity) e.g 火車類型可拆出的 entity為:高鐵/台鐵…,出發時間可拆出上午/下午/晚上 (需另外設計資料結構定義何謂上午時段)

這些收斂可以用心智圖很好的拉出與歸納:

整理完意圖與訊息後,可繪製單意圖的流程圖,譬如以下 Chatbot 的意圖流程:

蒐羅國內外案例 !48個 FB x LINE Chatbot 玩法大公開

Chatbot 有時會牽扯第三方服務串接,這時用泳道圖就能很好的表達:

抽取对话流程

上線後觀測指標

Chatbot 上線後的指標監控,由於閒聊型Bot過於複雜 (可以思考成是由無數個任務型的Bot的集成),故不再討論範圍,對於語意了可以分析意圖/實體的能力,也可將錯字容錯率/同義詞轉化加入監控的範圍,對話管理的測評指標,可透過任務完成率、用戶滿意度、對話輪次完成度(任務型應該要在最低的步驟引導完成任務)…來定義一些指標。

閒聊型的 Chatbot 可透過準確率 (正確回答/問題總數) ;召回率(能回答的問題數/問題總數);未轉為人工客服的問題解決率(成功解決的問題數),來做指標衡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