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創事業為何如此艱難?

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數據: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%,而存活下來的10%中,又有90%會在五年內倒閉。為何做產品那麼難? 有沒有一個框架能遵循,降低風險,精實創業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法論

精實計畫淬鍊成三個步驟

  1. 文件化你的初始計畫
  2. 識別風險
  3. 有系統的試驗計劃

新創會失敗在於跟顧客脫鉤,落於太自我的創新上,直接「走出辦公室」跟顧客面對面吧

精實畫布收斂想法

先寫下願景,譬如阿里巴巴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」、馬斯克「讓人人都可上月球」,沒有願景則無法往下細拆策略目標 精實畫布是一個迅速、簡明、具可攜性的方式,用來產出「商業模式」

圖片來源:https://ryanisagoodguy.blogspot.com/2016/03/lean-canvas.html

Step 1~2 — 問題與顧客區隔

列出三項痛點,並目前這些痛點有何既有替代方案,識別哪些人會接觸到此服務,並試著專注於可能的早期採用者,主流顧客在早期產品通常無法滿足

Step 3 — 獨特價值主張

「銷售」是一種對話,不管什麼身分.職位其實都是在做銷售 e.g 面試過程其實就是在銷售給面試官;而面試官其實在銷售給優秀人才。擬定好故事,從問題出發,擬定好如何在30秒內闡述獨特主張

Step 4 — 解決方案

針對問題,「草擬」解決方案,為何是草擬?因為會隨著市場變化或經實驗及訪談,會重新排序優先順序,甚至會被新問題取代

Step 5 — 通路

無法建立接觸「足夠」顧客的途徑,是初期創業失敗的原因,個人認為2C早期應至少接觸上百位顧客,2B需找出2~3個指標客戶。

免費的最貴,本書作者 Eric Ries 以他這本書為例實踐精實創業,他一天花5塊錢美金,以每次點擊 5 分錢的成本吸引 100 次點擊

通道要Pull (SEO.Blog…) or Push (活動.電話行銷…),作為學習,直接銷售最有效;作為營利,直接銷售超過你的薪資整體薪酬才有意義

避免太早建立策略型夥伴,同理銷售人員只能執行你的計劃,非建立計畫。故初期一定得親自販售你的產品 病毒式行銷前提是產品「值得」這樣做

Step 6~7 — 收益來源 & 成本結構

思考定價策略:成本導向、競爭導向、需求導向、差異訂價法、特殊的訂價法(SaaS產品定價)…

成本如何擬定:

  1. 訪談30–50顧客將耗費多少成本
  2. 開發MVP將耗費多少成本 (e.g 員工薪資 x 1.6 ~2.0倍)
  3. 固定成本(薪資…等).變動成本(雲端費用…等)

Step 8 — 關鍵指標

  1. 顧客獲取
  2. 顧客啟用
  3. 顧客續約
  4. 收益
  5. 轉介

延伸閱讀:從 AARRR 模型幫助對焦商業目標與設計策略

## Step 9 — 不公平競爭優勢

不公平競爭優勢代表無法讓人複製( Copy-Cat)的東西,可以往建立生態系為目標,當個有影響力的公司.產品,可往以下幾個面向思考:掌握內幕訊息、建立強力團隊、打造個人品牌、社群機制、既有顧客數、指標客戶

辨識風險,降低風險

img

產品風險 (Product Risk) 如何降低產品風險:確認有值得解決問題,定義最小的可能解決方案,小規模驗證MVP、大規模驗證

顧問風險 (Customer Risk) 顧客風險:識別誰有痛苦,早期採用者,推播式通道,逐步擴產Pull通道

市場風險 (Market Risk) 市場風險:識別競業.口頭訪談測試定價,客戶行為測試定價,最佳化成本結構,讓商業模式有效運作

## 價值交付循環 擬定畫布完,開始做實驗,可用以下循環做產品的持續交付

img

圖片來源: https://novapoints.com/2017/10/27/summary-of-eric-ries-the-startup-way/

點子 - 做可行性的假設 避免太含糊的假設,避免太含糊地假設:e.g 做一個「好銷售」的功能,但如何定義「好銷售」

可利用下列公式來擬訂假設

可否證的假設 = [具體的可重複動作] 將 [預期的可量測結果]

一篇部落格文章可驅使 100 個人註冊

組織團隊 - 建立與開發產品 打破職責與部門標籤,可分為問題團隊.解決方案團隊即可,盡可能從最小團隊開始,約 2~3 人,其中三個必要功能:開發.設計.行銷。早期初創產品避免外包,因會限制快速反覆迭代與經學習的能力

測量 - 定性&定量

如果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,不須用大量資料來讓不確定性降低,但有許多確定性存在,需要用大量資料讓不確定性顯著降低。譬如訪談5個都不可行,那也不用堅持此商業模式,該改變方向,累積到一定的認可,得用大量的資料來與關鍵指標做驗證

測量 - 訪談 「走出辦公室」為精實創業的重點,一定要跟客戶面對面,避免用問卷調查或焦點團體法。問卷調查時常會引導顧客進你預設的假設,焦點訪談法會移轉到群體思維,無法挖掘顧客內心真正的需求。

別問顧客要什麼,要評估他們現行做什麼

小節

我一直覺得創業家需要很大的勇氣,24小時都會陷入於如何讓產品更好,腦袋一直想著又燒多少錢,回歸到員工應該都要有創業的思維,如何避免浪費,自己對公司/產品帶來的價值是什麼,透過方法論是一個不錯的方式,精實創業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來遵循,但任何方法論運用需先清楚理解,不應該被方法論綁死,將「原則」跟「戰略」分開。「原則」引導你做什麼; 「戰略」告訴你如何做